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認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並非生命的結束,只是另一場輪迴的開始,所以說"生死一如",要我們看淡生死,進而勘破無常。但是在大限將至之際,如何讓病者身心安樂,無苦而終,才是最實際的一種做法,這也就是所謂"臨終關懷"。
生命禮儀指一個人從出生、成長的過程即從嬰儿期、幼兒、少年、到成年、中年、老年等一生所有的儀式,就是生命禮儀。
生命禮儀師就是從事生命禮儀行業的人員或主持這一儀式的人。
家裡遇到“白事”,市民往往會手忙腳亂,這時如果有個“明白人”幫助張羅是最好不過,於是生命禮儀師應運而生。他們能給悲痛的人安慰,讓他們為逝者送去一個完美的告別……
生命禮儀師除掌握必須的殯葬行業知識外,還需熟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殯葬習俗。到喪戶家後,首先要了解對方的籍貫、民族以及宗教信仰,以便協助家屬擺設靈堂、做出治喪策劃。生命禮儀師在工作時有諸多禁忌,主要表現在語言上的避諱。平時生活中人們最常用的禮貌用語———您好、再見,是生命禮儀師的職業忌語。
他們在工作中常用的見面語是“節哀順變”;告別語是“我先行一步”或“請留步”。這樣的行業忌語還有很多,如“一路走好”、“有事您說話”等。在《生命禮儀師的行為規範》中對這些忌語做了詳細說明,甚至規定了生命禮儀師的站、立、語言、表情、著裝等細節。另外,生命禮儀師還需掌握洽談技巧、陌生接觸技巧、相關禮儀以及辨別喪殯用品是否偽劣的方法。
佛教的哪些得到之人,和生命禮儀師是一樣的,他們都在為人生的最後一個禮儀而努力。
佛教自印度開始即主張火葬。火葬比天葬、海葬、林葬、土葬都好,當初佛陀涅槃後,也自以三昧真火荼毘。目前火葬的觀念已漸被一般人所接受,尤其一般佛弟子在火葬後,將骨灰奉安在寺院的納骨寶塔,這實在是人生最圓滿的歸宿。
佛教的納骨塔不同於一般世俗的靈骨塔,它除了實質解決現實的問題外,更蘊涵著深刻的信仰意義。因此,佛光山的慈善事業中,除了開辦有育幼院、養老院、雲水醫院外,並設萬壽堂,供信徒安放靈骨,周全的照顧信徒的生老病死,讓人的一生都能在佛法裡獲得圓滿的照顧。
即見化佛、菩薩執持香花接引,心生歡喜,必無退墮惡道之苦。
"臨終關懷"並不是消極的等死,而是積極的拔濟饒益。透過對死亡的認識,讓人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死亡的認識,讓人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坦然歡喜地面對死亡。我們也希望家屬對臨命終人給予種種的協助,如舒適的環境,整潔的衣單,調和的飲食,乃至以莊嚴的佛號引導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不但人生無??有遺憾,更擁有死亡的尊嚴,以及充滿著移民的歡樂。
- Jun 21 Tue 2011 16:05
向生命禮儀师致敬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