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泰式金剛寶座寶塔。金剛寶座塔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元、明、清時期這類佛塔建造較多。所謂金剛寶座式佛塔就是在一個塔座上共建5座塔,較高大的主塔居中,較主塔小的群塔圍繞主塔而立,它是根據大乘佛教金剛界五部五佛的意思而建。泰式金剛寶座塔有一個顯著的特征,金剛寶座塔的組合不受塔數的限制,比如曼飛龍白塔由9座佛塔組合而成,9座塔的造型基本一致,與泰國13世紀所建南奔馬哈特塔十分相似。另一座規模較大的金剛寶座式佛塔是德宏盈江的曼猛盯塔,塔座上的小佛塔多達40余座。泰式金剛寶座塔的塔座一般為圓形須彌座。在雲南潞西縣芒市內有一座樹包塔,在一層低矮的八角形臺中部,是一座高大的主塔,四隅各有一座小塔,在小塔之間各有一尊獅子。主塔被一棵大樹的根莖緊緊環抱著,位於四隅的小塔由兩層A角形的疊澀臺基,鐘形的覆缽體,七重相輪以及仰覆蓮瓣、傘蓋等組成,主塔的形制大體也是這樣。該塔覆缽與塔剎的造型和姐勒大金塔十分相似,屬南傳體系泰式金剛寶座塔風格。由於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對金剛寶座塔的意境和內涵有著不同的理解,所以金剛寶座上的佛塔數目不等,內地金剛寶座上的佛塔一般由5座組成,而雲南泰式金剛寶座上的佛塔遠不止這個數,二者懸殊較大,這是大乘佛教金剛寶座式塔和小乘佛教金剛寶座式塔的主要區分點。其次還有造型、結構、布局等方面各自均有自己的建築風格。

    緬式鐘形佛塔。常見的是在一方形的塔基上,建一個圓形多環狀的塔座,座上為一喇叭狀的鐘體。這種佛塔與我國藏式喇嘛塔造型極為相似,但它不像喇嘛塔那樣上部寬平而粗壯,它的上部與塔剎的連接處收分十分自然,輪廓線顯得柔美,無僵直之感。塔形明顯效仿緬甸的所謂“善卡某”式佛塔,為典型的緬式佛塔。是從古印度窣堵波式佛塔演變而來的,是東南亞佛塔中最常見的一種塔型,雲南瑞麗市的姐勒佛塔就屬這種類型。

    “串”字形佛塔。這種類型的佛塔在雲南傣族地區分布較廣,其中臨滄西文筆塔最為典型。該塔高15米,基座為八角形,主塔由9個圓環體疊成,四角有7座小形的模型塔。始建於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為早期傣族佛塔。

    高基座佛塔。這類佛塔塔身上層用幾組層次較少的盒狀體砌成,下層則系用多邊“亞”字形折角的砌法。如西雙版納的英貼塔、景谷縣猛窩佛寺雙塔均屬這種類型。這種類型的佛塔主要受泰國南部占婆式佛塔和緬甸巴崗式佛塔的影響。

    亭閣式佛塔。這種類型的佛塔有一多邊形的高臺基座,座臺上建單層或多層的仿木結構的亭閣,塔身各層辟有窗戶,塔身為四方形,四面設門。例如景洪棟塔、猛海的宰龍塔,均屬此類塔型,與泰國北部13世紀所建的景某佛塔形制相似。

    折角多邊式佛塔。這種類型的佛塔在西雙版納、臨滄、德宏等地分布較廣,它是由數層折角多邊的盒體狀相堆砌而成,其變化式樣較多,以西雙版納猛臘的曼孟佛塔較為典型。

    八角形密檐式佛塔。塔身由幾層須彌座體相疊而成,塔身下部有塔門式的佛龕,四周和邊角有卷雲狀花紋,與大乘佛教得密檐式佛塔相似,西雙版納的莊慌塔就是這種塔型之典範。

    “塔包樹”和“樹包塔”。在雲南普洱市景谷縣的大寨官緬寺內,坐落著中國佛塔的奇觀—“塔包樹”和“樹包塔”。這兩座磚石結構的佛塔,各高10余米,上圓下方,呈葫蘆形。塔包樹,位於佛殿的右側,從塔頂中間長出一棵高20米,直徑1米的大榕樹,而佛塔緊緊地將大榕樹環抱著。樹包塔位於佛殿左側,有一棵25米高、直徑1米多的大榕樹,從塔頂中部長出,它的粗壯彎曲的根莖又從上下四周環繞著佛塔,緊緊地把高大的佛塔抱住,很像是從塔頂伸出的一個綠色的傘蓋。塔包樹和樹包塔是雲南傣族佛塔叢林中的奇觀,並為那裏的佛教藝術增添了一分神秘色彩,形成造型別致的一種獨特的佛塔類型。像雲南西雙版納橄欖壩佛塔代表了傣族佛塔的另一種風格,其造型優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總之,傣族佛寶塔在佛寺中的自由位置,帶來了在南傳風格影響下的多彩式樣。傣族勞動人民在修寺建塔的藝術創造中,不斷吸收、借鑒異國和異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佛教建築,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丸子 的頭像
    小丸子

    藍色天堂

    小丸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